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为核心的植物生产类学科群,立足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域特色,致力于解决西南植物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已建设成为西南区农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中心和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重要基地。成果实施期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作物学进入前20%,草学、植物保护等进入30%行列;植物生产学科群支撑的“农业科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ESI 排名稳居全球前1%且排名大幅提升,分别已跃入全球前3‰和前2‰,农学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草学、植物保护获批教育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植物保护和园艺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思政课程1门、国家级仿真虚拟实验课程1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80部,其中,主编3部教材获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培养新增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8人次,省部级人才60余人次,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建成了包括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国家级和21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植物生产学科群参与和主持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
(2)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教改项目和成果实施以来,植物生产类相关学科和专业方向研究生3600人,其中博士生503名。近10年来,研究生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1300余篇,包括在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2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3篇,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2篇;研究生参与选育植物新品种170多个,创制新技术24项次,获评全国十佳科技小院研究生奖2人、创新创业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27项,参与2个成果转化项目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留学生穆罕默德•阿里•拉扎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带回巴基斯坦推广利用,获得我国外交部和巴国总统点赞。
基于科教融合的本研衔接式培养显著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依托学科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项目,研究生对本科生导学传承作用效果显著,80余人获省级奖励或荣誉,升学率提升保持在65%以上,200余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机构录取深造。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70%以上博士到科研院所、高校工作,50%以上硕士到政府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的彭洁等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本科生参与科研兴趣实验率达80%以上,近5年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0余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发表SCI、CSCD以上论文40余篇,80余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人获省级优秀毕业生。
(3)成果的示范性好、社会评价高
校内学科专业推广。成果率先在作物学、草学改革与实践,之后在校内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园艺学、林学等学科借鉴推广,加速其研究生培养方案、联合培养模式、过程管理、国际化办学、保障条件及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带动了一批学科专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国内高校交流借鉴。成果得到了多所知名同类高校的借鉴和金色农华作物科技公司、中化集团、蒙草集团等数十家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为国内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创新人才助力科技服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马均教授向总书记汇报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杨文钰教授团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写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大批研究生躬耕植物生产,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了不少“土专家”、“ 田秀才”。 近5年研究生参与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100余个、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2次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
“一带一路”上传播川农声音。建设有“中国-老挝农作物联合育种中心”、“中国-孟加拉国水稻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机构,在老挝注册3个玉米品种并获得2019年度老挝琅南塔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越南大面积推广糯玉米品种,在孟加拉开展富硒红糯杂交稻研究,在巴基斯坦成功示范的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的报道获得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点赞,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上实现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