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报告 >>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指引,秉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的培养理念,提出了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植物生产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1  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植物生产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科教融合和本研贯通培养理念,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教学协调发展

  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推进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以作物学为优势,草学为特色,植物保护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以一流学科优势和植物生产行业特色为依托,统筹设计本研不同人才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贯通式培养方案,例如为本科生提供适宜的研究生课程、推免生大四提前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实现了本研课程合理衔接和培养时间环节的优化;同时,基于科研团队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强化“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科研项目融入实践教学”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和本科生间的导学和传承作用,推动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

2)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育人导向,构建了“1234”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元素及江姐等英烈校友事迹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培育兴农报国的家国情怀,大力推进植物生产类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1234”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知农爱农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范例。

图2  “1234”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始终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基于高水平导师团队和高质量课程体系的两翼紧密结合,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一是以项目为牵引组建跨学科跨行业高水平研究生导师团队,优化导师团队结构,包括校内“跨学科专业”导师团队、校外产业专家导师团队及通过公派留学和引智基地等项目的国际导师团队。二是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优化。对学术型研究生注重“教”与“科”紧密融合,强化“应用基础+科技前沿”型课程比重及其国际化水平,将参加学术会议和高水平学术报告作为研究生必修环节;对专业型研究生强化“教”与“产”有效协同,提升现代农业案例和应用技术类课程比重,强化考核实践环节;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同时借助国家公派留学和引智项目,极大提升了导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国际化水平,近10年累计派出植物生产类教师访学40余人、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300余人。

  整合植物生产类学科群的科研教学资源,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三平台,建成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作物育种工程中心、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林草学院等2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学科与专业联动,全面推进校内平台资源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开放共享,实现了科教条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

 以四协同育人方式将创新和实践育人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校-院)、知名高校(校-校)、地方政府(校-地)、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建设中东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四川省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一带一路农科教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实践创新基地30余个,为研究生实习、实训和实践供强有力的支撑,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

3)顶层设计建机制、多措并举抓落实,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

  夯实基本条件建设。精准分析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台专项资金支持政策,加强科研教学平台硬件建设和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的投入。一是健全《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教学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基础条件建设支持政策,近5年,先后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2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支撑平台,先后投入经费超1.5亿元到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投入1000余万到2000多亩的成都校区现代农业研发基地。二是实施《关于新时代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等人才引育支持政策,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近5年引进人才40余名,培养新增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8人次,占全校比重超50%

  健全学科和专业发展制度。基于一流学科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理念,深入推进实施《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办法》、《一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国际化办学推进计划》等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优先发展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为核心的植物生产类高峰学科群,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优化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服务质效,加强过程监督和评价运用,促进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

  完善培养过程的质量监督体系。以学校《关于加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深入推进落实《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关于招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实施细则》等培养管理制度的实施,完善招生选拔制度,推动本研衔接;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管理督导,严格培养环节,构建校院两级培养质量督导工作体系,形成标准-执行-监控-反馈-改进-提高的质量督导闭环系统,完善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周期性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丰富评价考核指标,突出综合素质评价,提升研究生社会就业适合度。